关于行动派的三种误解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何伊凡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今年是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举办的第二十个年头,我们寻找25位“行动派”。他们所代表的精神,以及所释放的能量,在今天格外值得尊重与爱护。


(相关资料图)

一个年会能坚持20年在媒体界算是奇迹,这背后是绵长而坚实的价值观,即坚信“国力的较量在于企业,企业的较量在于企业家,企业家的较量在于企业家精神”。过去二十年来,企业家群体日渐成熟,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不仅是创造了巨大财富,还包括对商业文明的不懈思考,以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求实探索。恰如米兰·昆德拉所说:“在时间的乱山碎石中流过,两岸的景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溪流将流向沃野还是沙漠。”我们一直在记录并参与中国企业家精神溪流的走向。

真正的企业家,永远都是行动派,永远无法享受“躺平”。 2022年,国际国内宏观环境都出现了超预期变化,各种不确定性叠加,成为“行动派”不仅是意愿,更是能力。“志当存高远,行不外平实”,有了高妙的“志”,就不会觉得灵魂受委屈,内心深处总有一种生长的力量;有了踏实的行,就能在果敢与谨慎之间找到平衡,在穿越周期和追求回报之间找到交集。

“行动派”企业家也都是普通的肉身,并不比其他人更坚强,只是学会了如何与脆弱共处。当多数人把背上的石头视为负担,他们想的是如何将它放下变为垫脚石。当前新航向已经清晰,新征途即将开启,正需要更多的“行动派”将蓝图建设为现实。

何为行动派?11月,在与泉州企业家一次座谈中,一位商会负责人总结了闽南商人的三个特质。第一个是广为人知的“爱拼才会赢”,锐意进取,敢冲敢闯,敢为人先;第二个是“输人不输阵”,商海沉浮,难免有失误,甚至有失败,可团队不散,人心不乱,不下牌桌,进退有序;第三个是“输赢都笑笑”,今天赚了,也就笑一笑,不要太高兴,明天亏了本也不要太悲哀,笑一笑就过去了,很豁达。

“爱拼才会赢”是对起点的觉悟,“输人不输阵”是对过程的觉悟,“输赢都笑笑”是对终局的觉悟,实际上,这三种觉悟并非是闽南商人的专利,在所有“行动派”企业家身上都有所投射。

它们投射为宁德时代在今年斥940亿元重金,国内外疯狂“扫货”,拿下多处锂矿和镍矿,加速布局上游的矿产资源;投射为王传福宣布将停售燃油车,全面转向新能源汽车;投射为任正非喊出“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纲领,把寒气传递给每个人”;投射为雷军造车虽然起步晚,依然要加速进入全球前五;投射为周云杰继续推动海尔的管理革命,并扩展能力圈,加入工业互联网开源建设体系;投射为俞敏洪在漫长黑暗的转型隧道中,终于靠直播打进了一束光。

对于行动派,容易产生三种误解。首先 行动不是盲动,并非做加法,一路狂奔才算是行动,行动是选择与放弃的艺术。任正非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边缘业务全线收缩和关闭,保证度过未来三年的危机。刘强东要对员工和高管待遇进行“一升一降”,职位越高薪资降得越多,同时逐步把外包员工转化为已收购的德邦自己员工,确保外包员工也能享受自有员工五险一金待遇。这些动作不仅是为了削减成本,有效配置资源,而且能够强健企业体质。

但对“行动”还是“盲动”要慎贴标签,拉开一定的时距才能判断。正威国际集团位列《2022广东企业500强》榜单第一名,被称为“世界铜王”。创始人王文银的思考惯性是将危机视为公司扩张收购的机遇,过去两年多时间里,其新增员工达到8000人。而2020年4月份疫情趋于平稳时,海底捞观察到店铺好找、房租优惠条件多,也想抓住机遇扩张,但为2021年的巨亏埋下伏笔。正威固然值得钦佩,海底捞是否完全就错了?或者对这种因企业家精神特质中冒险特质而犯的错误又应如何评价?

再者, 行动不是割裂的、孤立的一个个“行为”,而是历经周期考验后的系统性反应。行动派并不信仰“风口论”,时势造英雄,英雄也影响时势。2022年有亮眼表现的企业家中,有四位都与汽车行业相关,曾毓群、王传福、李书福与李斌,固然是得益于汽车智能化和新能源化的百年变局,但这些公司都不是因风而起,只是比机会快半步,并曾因此付出过挣扎在生死边缘的代价。

另一个例子是联想集团,全球PC出货量下行的2022年,它依然不断刷新成绩单,其在11月17日发布的2023财年中报,已成为过去15年来最高中期业绩水平。杨元庆曾告诉我们,能打赢这一仗,得益于过去近40年构建的基础,能够面对变化做出正确反应。集团在历史上也经历了波峰浪谷,最终靠着自身的韧性慢慢走了出来。

最后, 行动既是一道数学题,也是一道语文题,不仅需要周密计算与详实数据,也需要直觉与勇气。张维迎先生在新作《重新理解企业家精神》一书中,曾谈到企业家决策不是科学决策,他认为经济学与管理学中所讲的决策,是科学决策,而不是企业家决策,企业家决策是基于直觉、想象力和判断,同样的数据,不同人有不同想象力与判断,选择会很不同,换言之,有标准答案的决策都不是企业家决策。这一观点,在企业界中已经得到了反复验证。

2017年,万达创始人王健林进入至暗时刻,突遭“股债双杀”,被证监会排查授信风险,身负6000亿债务火烧眉毛,身家30天缩水近半。为了缓解流动危机,王健林接连抛售旗下酒店和文旅项目,还放弃大量海外资产。公司年会上,硬汉如他也不禁红了眼眶。到了2022年,地产界一地鸡毛,王健林却已断臂求生,并完成了休整。布局医疗、汽车销售等业态,从“投资盖楼”的重资产运营,转向以商业管理与服务能力为主导的轻资产运营,还开始“抄底”商业地产。王健林进退之间,想必也参考了大量数据分析和调研报告,可最后做决策那一刻,必然还是要在企业家精神驱动下来完成风险评估。

恰如《教父》中的经典台词:“花一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观察2022年的行动派,会发现他们都是基于对本质有了深刻理解才“行动”,是知行合一的践行者,在知中行,在行中知,形成正向循环。

关键词: 中国企业家 企业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