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短讯:我国养老金规模已超10万亿,够不够? 专家这么说……

近年来,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口基数不断增长。 截止2021年底,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67亿,预计“十四五”时期、2035年将分别突破3亿、4亿。为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国家大力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11月25日,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启动实施,第三支柱养老金市场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具体发展路径仍待进一步探索。

12月11日下午,在第四届“外滩金融峰会”上,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陈文辉、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中国银行养老金融部总经理田军、博时基金董事长江向阳、长江养老总经理(拟任)王海峰、腾讯金融科技副总裁杨峻等多位业内专家为“中国养老金融改革”献言献策,凤凰网财经全程报道。


【资料图】

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灰犀牛?

“长寿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人口老龄化只是其副产品,是发展中必然要面临的灰犀牛风险。我国老龄化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资金缺口不断增大。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化问题出现在经济尚不发达、国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阶段,呈现出未富先老的特点。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可能比西方发达国家更加剧烈,必须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应对。”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陈文辉说道。

目前,中国养老金规模(包括:战略储备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个人养老金)已超过10万亿,约占 GDP 比重的10%。按照目前养老金的发展状况,市场预计五年后养老金总规模将达到70万亿。

陈文辉认为,我国目前10万亿的养老金规模是远远不够的;个人养老金业务如果在5年后达到0.5-1万亿规模,也与国际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他表示,“从金融角度讲,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核心在于持续做大养老金规模,形成长期资本,并通过科学配置,实现养老金保值增值,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所以,陈文辉建议政府构建全面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体系,加快养老金积累速度。“目前我国每年新增个人储蓄存款约10万亿,如果能有更大力度的政策引导,将其中30-40%转化为养老金,五年后就能形成20万亿长期资金。”同时,他还建议提升第二支柱养老金的覆盖面。

除了提升养老金规模,陈文辉认为,还要优化养老金投资布局,抓住老龄化带来的投资机会。“比如:医药创新,银发经济,AI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都适合养老金投资布局。”

养老金财富如何藏富于民?

“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作为‘家庭财富’,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财富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是典型的“二元结构”,正规部门就业人数有限,理论上能建立企业年金的人数远小于能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的人数,“我国灵活就业人数超2亿,4.7亿城镇劳动者及农村劳动者只要参加了基本社保都可以开立第三支柱养老金。”

所以,郑秉文表示,随着二三支柱养老金架构的完善,我国养老金体系具备了“主权财富”和“家庭财富”共同发展的条件,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真正的大众养老金新阶段。

但第三支柱养老金如何才能完成“藏富于民”的使命,任务非常艰巨。

对此,郑秉文等多位专家都认为,关键是要提升二三支柱养老金的覆盖面,让更多的民众参与进来。中国银行养老金融部总经理田军表示,要解决好税优问题,让更多非享受税优的人群加入进来。长江养老总经理王海峰建议,继续做大“蛋糕”,让中等收入群体不断增加。

博时基金董事长江向阳认为,第三支柱的资金来源需要进一步规范、扩充。“当前,个人养老金的制度激励主要是税收优惠,但真正能够按照政策享受优惠的人数只有6000-7000万。大多数居民难以享受到优惠激励,所以参与的积极性不足。一些运作成熟、业绩优异的权益基金、指数基金、养老金产品、主动FOF基金也有条件纳入养老税收的范围。”

他还从公募基金的角度分析了如何提升个人养老金产品对于居民的吸引力。江向阳表示,“公募基金有长期优异的投资回报才能更好服务养老需求,赢得投资人对养老产品的信任。”

田军表示,“中国银行要为投资者提供产品便利,丰富储蓄、理财、基金和保险等养老金融产品,切实满足市场客户多样化养老需求。”

王海峰认为,应该丰富养老金产品供给,夯实资管能力,打造长期稳健收益。他表示,要发挥保险企业在年金等领域积累的大类资产配置和绝对收益投资的优势,通过多资产、多策略、多工具满足不同客户的养老金资产配置需求。同时,发挥保险资管机构的资产创设能力,在符合国家战略导向的领域寻找长期投资的机会,积极参与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探索养老金参与投资健康养老产业的可行性,实现资金管理和产业建设之间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 中国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