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养老金元年开启!80后、90后“含焦量”会降低吗?

为提前做好养老准备,超七成90后开始考虑养老,但真正付诸行动的还不到10%。专业人士建议可以结合自身情况,综合考虑不同类型的养老金融与保险产品,合理做出养老安排。

退休后能拿多少钱?如何能存更多钱?未来养老怎么办?近两年来,85后王刚(化名)经常和身边同事、朋友聊起他的“养老焦虑”。


【资料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认为,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将在2027年达到峰值,在2035年前后累计结余耗尽。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第三支柱研究报告》预测,未来几年,中国预计会有8万亿到10万亿元的养老金缺口,而且这个缺口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扩大。

另一组数据显示,2021年末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01亿人,占总人口比重14.2%。预计到2057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4.25亿人的峰值,占总人口比重32.9%-37.5%。

而目前我国企业职工的养老金平均替代率约为40%,也就是说,个人领到的退休金是退休前工资的四成左右。随着缴费的劳动力人口减少,退休的老年人大幅增加,这一比例还会降低。按照世界银行的建议,要维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不下降,养老金替代率需要不低于70%。

尽管王刚目前收入颇丰,足以让他和家人在大城市生活体面。但一想到退休后的养老金将大打折扣,还有赡养老人、抚养小孩的责任在肩,怎么靠自己养老的焦虑再次被放大。和王刚一样,不少80后90后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要做好哪些准备,才能让自己过上还算体面的养老生活?

第三支柱迎来拐点

今年11月下旬正式出台的“个人养老金”成功吸引了王刚的关注。

个人养老金,简单理解就是一个超长期的“个人养老账户”,每个月或每年自愿多攒一笔钱,留着以后养老用。

众所周知,我国的养老体系是在世界银行提出的“三大支柱”基础上建立的。

第一支柱为基本养老保险,缴纳社保满15年且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可按月领取退休金,是由国家帮你养老。目前有10.5亿人缴纳,十年间增加了2.5亿人,社保基金年度收支规模超过13万亿元,发展速度较快。

第二支柱为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一般是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帮员工缴纳,是公司帮你养老。目前全国有约7200万人正在积累职业年金,2875万人在累积企业年金。其中,职业年金的规模是1.8万亿元,企业年金的规模是2.6万亿元,规模不大。

第三支柱是商业养老保险和个人养老金,是对第一支柱的有效补充,是自己给自己养老。其中个人养老金是有制度安排、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目前已经在北京、上海、天津等36个城市或地区试点,也是我国的短板。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龄金融分会、清华大学银色经济与健康财富发展指数课题组、大家保险集团日前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养老服务需求报告2022》显示,在老龄化和少子化双重因素叠加之下,养老更加独立,养老不再依靠子女的城市居民超过8成,相比去年提升8.8个百分点。

据人社部信息中心主任宋京燕透露,个人养老金启动实施一个月来,开户数已超过1700万。

在商业银行的各种宣导下,王刚第一时间开通了个人养老金账户和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打动王刚开通账户的理由有两点:一是税收优惠。他给自己算了笔经济账,他现在每月收入2万元,个人养老金税收抵扣是每年在12000元额度内享受税收优惠,每年可节税2400元,随着收入增长节税力度更大,最高可达5400元/年;二是年度缴纳的金额并不大,每天少喝一杯咖啡就能搞定,关键是强制储蓄、专款专用。

四类产品可供选择

根据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纳入个人养老金的产品共四类,包括储蓄存款、银行理财、商业养老保险和公募基金。

特定养老储蓄试点于11月正式启动,由工、农、中、建四家大型银行在合肥、广州、成都、西安和青岛五个城市开展,单家银行试点规模不超过100亿元,试点期限为一年,储户在单家试点银行特定养老储蓄产品存款本金上限为50万元。

特定养老储蓄产品通常包括整存整取、零存整取和整存零取三种类型,产品期限分为5年、10年、15年和20年四档,产品利率略高于大型银行五年期定期存款的挂牌利率。但人群覆盖有限。

同样在11月,银保监会公布首批开办个人养老金业务的23家商业银行和11家理财公司。中国理财网信息显示,目前已有10家理财公司合计发行50只养老理财产品,包括38只固收类产品和12只混合类产品,风险等级普遍为二级(中低风险),仅2只为三级(中风险)。从运作模式和期限类型来看,封闭式净值型产品有47只,期限均为3年以上;开放式净值型产品有3只,期限分别为7天-1个月(含)、6-12个月(含)和3年以上。

同时,证监会公布了个人养老金基金名录和个人养老金基金销售机构名录,共有40家基金管理人旗下129只基金入选。具体来看,129只基金均为养老FOF(基金中的基金),包括50只养老目标日期基金和79只养老目标风险基金。50只养老目标日期基金可覆盖预计退休时间为2025-2050年的人群;79只养老目标风险基金中,稳健养老FOF有59只,平衡养老FOF有18只,积极养老FOF有2只。

另外,首批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名单中包括6家保险公司的7款产品。其中,国寿寿险、人保寿险、太平人寿、太平养老及国民养老分别有1款产品,泰康人寿有2款产品。7款产品形态上以两全险、年金险为主,有4款运行时间超过1年,并且在2021年已实现的实际结算利率均超过各自的保障利率。值得注意的是,除直观的投资收益外,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还针对特定场景提供失能护理保险金、全残保险金等对应保障金。

12月27日,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和同方全球人寿联合发布的《2022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调研报告》显示,相对于不定额储蓄的方式,居民更倾向于有规划的定额储蓄方式来为自己积累养老金,通过养老金融产品的“强制”储蓄特性,或许可以辅助居民实现这一目标。

合理配置投资产品

“如果能做好四类产品的投资搭配,或许会有不错的收益。”但面对琳琅满目的产品,王刚犯了难,该如何选择?

北美精算师、融金聚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包虹剑分析称,商业养老保险在保本上最有优势,长期、稳健,且可抵御长寿风险;公募基金收益性最高,但短期波动也较大,适合高风险偏好的消费者;银行理财产品也有跌破净值的风险;保险和银行产品锁定期限都较长,比如保险最短5年,基金最短1年最长5年。

据了解,特定养老储蓄产品整存整取利率最高可达4%;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去年结算利率远高于保证利率,最低4%,最高6%。

对此,包虹剑建议,消费者可根据风险偏好、年龄、养老目标来选择合适的产品,长短期限搭配,收益与稳健搭配。

王刚对比发现,个人养老金账户中,可供选择的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非常少。“这是否意味着保险产品没有其他产品重要,或者说优势不明显?”

普华永道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并不以为然。在他看来,保险行业在第三支柱养老体系中拥有自身差异化的特点,其中最显著的优势是其长期性和安全性,使得养老保险产品可以凭借超长期期限、支付端服务场景对接、稳定的长期保证收益,以及对冲长寿风险提供保障等特性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当然,与银行(包括银行养老理财和养老储蓄)相比,保险在网点数量、渠道触达、客户粘性以及品牌影响力等方面,都明显不占竞争优势,这也使得保险还需要充分考虑与银行的合作策略。”周瑾表示,总体而言,保险养老产品会基于自身的竞争优势,与银行存款、银行理财和养老基金等一同竞争养老金融市场。

记者注意到,针对这一情况,各保险公司也在积极加快和其他银行、证券公司等机构的相互代理合作,拓展销售渠道,为消费者提供便利。

综合各类产品优劣及自身风险偏好,王刚最终瞄准了一款保险养老产品和某只基金。“这个组合兼顾稳定和收益、长期和短期。”

养老规划要趁早

80后刘琳达(化名)同样认为,养老必须得靠自己,但对个人养老金持观望态度。“虽然能节税,但流动性太差,我更愿意建一个灵活的专属养老金账户。”她告诉记者,早在几年前,她就已经通过保险经纪人给自己配置好了年金保险,也给全家投保了医疗险、重疾险、寿险、意外险等商业险,以分散部分因病致贫的风险。“目前保额都配置不高,计划收入增加再加保。”

“这两年还陆续给双方父母一次性补缴了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老家是湖南的,当地最高限额4.5万元,60岁后每个月领500多元,活多久领多久。相比城市少是少了点,但基本生活保障也够。”有基本养老保险,加上基本医保,刘琳达的养老压力又减少些。

与王刚、刘琳达不同,刚参加工作的95后张小枫(化名)对养老问题比较抗拒,对个人养老金更是无感。“离退休还有三四十年,现在谈养老是不是太早了。”张小枫说,父母都是70后,有基本养老保险和惠民保,他们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我们退休后有养老金,还有一定存款,不需要你为我们的养老操心,你顾好自己就行”。

张小枫说,身边的同学也都没有想过自己的养老问题,碍于银行工作的同学面子开了个人养老金账户,并没有打算真正在账户里投资,更青睐定投基金。

腾讯携手清华大学共同发布的《国人养老准备报告》显示,为提前做好养老准备,超七成90后开始考虑养老,但真正付诸行动的还不到10%。

在包虹剑看来,即便是90后,也鼓励他们参与个人养老金账户,千万不要小看一年12000元的投入,随着时间拉长,以及复利的作用,二三十年后退休,账户投资积累有可能接近百万。

周瑾补充称,我国养老第三支柱的发展还处于非常初期阶段,规模才2000亿元左右,产品也还非常有限。但随着个人养老金账户制度的推出,银行保险证券等各类机构的产品试点纷纷落地,再加上保险行业在税优养老保险和专属养老保险领域的经验积累,以及未来将推出的专业养老险公司商业养老金业务试点,养老金融产品必然会越来越丰富,配套服务也会越来越便捷。所以,消费者可以结合自身的情况,综合考虑不同类型的养老金融与保险产品,合理做出养老安排。

“重视自己退休规划的人群,也可以选择投保长期护理险来缓解因失能、失智给家庭造成的经济压力。”包虹剑认为,目前很多健康险比如医疗险对年龄、健康状况有一定要求,但长护险没有这些限定,为年老的父母、为将来的自己都可以准备。她相信,未来终身长护险将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一定会广受欢迎。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