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速看:中央财经大学王遥:绿色信贷只占贷款总额10% 还远远不够
凤凰网财经讯11月1日,由凤凰卫视、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WWF)主办,落基山研究所(RMI)、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C Team)联合主办的“零碳使命国际气候峰会2022”在北京召开,凤凰网财经进行全程报道。本届峰会以“绿色发展,碳路中国”为主题,盛邀近70位政商学界顶级嘉宾,共商低碳转型与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切实有效的有关行动。
(资料图)
峰会期间,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接受了凤凰网财经的采访。她指出,从现状看,绿色金融在支持双碳目标的实现,支持经济绿色低碳转型中远远不够。以绿色信贷为例,今年年中大概占到10%的贷款余额,还有90%需要引导。因此,怎样推动高碳行业的转型升级,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特别是在中国当前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的背景之下,更应大力发展转型金融的工具。
在撬动社会资本支持双碳目标的实现上,王遥指出,首先要充分发挥公共资本的引导作用,如何能够通过少量的公共资金去引导社会资本,以及建立相应的风险缓释池,都需要相应的财政政策引导。此外,王遥还建议还用相关的约束机制去引导,“比如说我们用相应的法规或者是政策,强制性的约束引导,这也能改变金融机构或是企业的相关行为。”
对于企业ESG披露问题,王遥则认为,与企业ESG相关的信息如果不完善,有可能会抑制投资者的投资。王遥介绍了其此前所做的一项学术研究,证明EGS指标与它的财务绩效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同时跟它的违约率呈一个负相关的关系。“这就说明ESG表现越好,它的财务绩效会越好,ESG表现越好,它的违约率会越低。所以这说明其实ESG在评判企业的长期价值方面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指标,因此如果说信息披露并不完善的话,对于企业自身来讲,很有可能它自身这方面的价值就无法得到有效的体现,那么对于投资者来讲他在做投资决策的时候就有可能会有失偏颇,所以我们还是积极鼓励企业要加大他信息披露的完整性。”
以下为采访实录:
凤凰网财经:碳中和碳达峰目标提出已有两年时间,面对双碳目标下巨大的投资需求,您认为当前市场相关金融工具或政策的支持能否满足市场需求?除政府财政投资外,该如何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流入绿色低碳领域投资?
王遥:自2016年中国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以来,相应的部门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推动绿色金融,支持经济绿色转型,应该说这么多年来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比如说绿色信贷,在今年中旬的时候已经达到了19万亿,将近20万亿,大概占到10%的贷款余额;比如说绿色债券是全球第二;还有绿色保险、绿色基金都在努力的发展。
但是当前绿色金融在支持双碳目标的实现,支持经济绿色低碳转型中还是远远不够的,刚才提到了绿色信贷的规模还只有10%,同时像绿色债券的占比也就大概占到1%左右,所以金融还是需要进一步的加大力度去进行支持。
同时,整个经济的绿色转型除了支持绿色产业发展之外,还有高碳行业的转型升级。高碳行业的转型升级可能并不在我们绿色金融所支持的项目目录里面,但是怎样去推动像煤炭、钢铁、化工、水泥这些高碳行业的转型升级,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特别是在中国当前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这样的背景之下,更应该要去大力发展转型金融的工具,比如说可持续发展挂钩信贷、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这一类的转型金融的工具的推动。
那么除了像财政资金之外,怎么样去撬动社会资本,我想第一首先要充分发挥公共资本的引导作用,因为我们说财政资金以及我们公共资金,他们的规模是相对比较小的,能够满足我们整个转型的需求可能都不到10%,那么更多的90%需要去引导,所以我们要如何能够市场化的运用这些资金,或者是通过少量的资金,公共资金去引导社会资本,比如说我们采取像绿色和转型的相关贴息,还有激励,以及奖补,以及我们建立相应的风险池,就风险缓释池,用一些风险分担的机制,以及像绿色资产的风险权重的下降等等一系列的结构性的货币政策工具,以及相应的财政政策的引导。我想就能够进一步的撬动社会资本。当然我们还需要用相关的约束机制,就是比如说我们用相应的法规或者是政策,强制性的约束引导,这个也能够去改变我们金融机构,或者说是企业的相关行为。
凤凰网财经:企业ESG披露存在哪些不足?这些不完善之处是否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机构投资或增加投资风险?机构该如何在积极参与ESG投资的同时保证投资收益?
王遥:其实EGS因为大家都知道它是有关环境、社会和治理的相关的信息披露,作为投资者来讲,他能够了解他投资的企业对外的环境社会效应,以及对内公司治理是否更加完善,对他们来讲都是能够更加科学地去评判这个企业或者是这个项目的投资价值。所以说假如说相关的信息并不完善的话,确实有可能会抑制他们相关的投资。
我们曾经做过学术研究,证明其实EGS其实都是非财务指标,但是ESG表现好的企业,它能够跟与它的财务绩效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同时跟它的违约率呈一个负相关的关系。这就说明ESG表现越好,它的财务绩效会越好,ESG表现越好,它的违约率会越低。所以这说明其实ESG在评判企业的长期价值方面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指标,因此如果说信息披露并不完善的话,对于企业自身来讲,很有可能它自身这方面的价值就无法得到有效的体现,那么对于投资者来讲他在做投资决策的时候就有可能会有失偏颇,所以我们还是积极鼓励企业要加大他信息披露的完整性。
凤凰网财经: 您如何评价当前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您认为我们是否已经通过碳交易市场实现了碳的价值发现?由于碳的核算涉及社会生产生活各领域,究竟该如何建立起完善统一规范的统计核算体系?
王遥:我们国家的碳交易市场有分两大类,一类是地方碳交易试点,这项工作是从2011年开始启动,2013年开始有正式的交易,现在我们有9个地方试点,8个地方有交易。另外就是去年7月16号的时候,全国碳市场建立,2000多家的发电行业率先进入到了全国的通盘市场之中。
不管是地方试点还是全国碳市场,应该说都在稳步推进,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碳发现价格的作用。当然,现在碳交易它的主要目的是推动减排。但是我们现在的碳交易市场也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说我们碳交易市场流动性不足,潮汐现象非常显著,就是在平时交易量比较小,但是在11月份,特别是12月份履约的时候交易量巨增,这种潮汐现象极其显著。那么这从一方面来说事实上说明我们流动性不足,那么当流动性不足的情况之下,很有可能碳发现价格的功能就不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所以,我们的碳市场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核算体系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建议我们应该去用“系统推进,急用先行”这样一个战略去推动日常工作。所谓“系统推进”就是我们要推动整个全行业的各个行业的温室气体的排放监测,以及核算统计的相关工作。但是我们要有一个国家统一的一套标准,就是有一套相应的方法学,相关的标准,来推动它,先有一套统一的核算体系。但是由于各个地方它的产业结构,还有它的能源结构,以及它的排放因子也不太一样,所以说还要以一套整个全国统一的核算体系,再结合本地的特点,再来做地方的核算,全国加地方的这种结合统一,我认为这是一个系统推进的工作。
第二就是“急用先行”,因为我们要做碳排放的核算的话,它需要具备很多的数据基础的条件,但是目前我们的很多行业都还不具备,虽然可能我们有了方法学,但是可能在统计起来的时候,由于没有前期的数据的基础,可能也很难做非常科学客观的测算。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建议把一些数据基础好的,但是又很着急的要去推动的,比如说电力行业,我们现在已经在基本上把排放最高的那些纳入进来,慢慢电力行业会全覆盖。然后像钢铁、建材,这些又是重点排放的行业,同时它的数据基础相对来讲也比较完善的这些行业先去做,先把它做好。逐渐逐渐成熟一个,然后纳入一个,所以通过这样的“系统推进,急用先行”的方式来推动我们的温室气体核算体系和建设。
关键词: 碳交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