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重启经济,还得靠楼市?

2023年重启楼市,已经是明牌了。

01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明年的楼市,定调了

2022年,房地产行业有多冷大家都清楚。业内预计,2022年或降至约14亿平方米、销售额预期下滑至约14万亿元。在此之前5年,全国新建商品房成交规模都在17亿平方米以上。

全国地产投资也是不断下滑。

这一轮中国楼市的调整幅度之深、影响范围之大,是2014年、2018年都没有过的。

所以,经过了近两年的“渡劫”,房地产又在官方层面重新回归支柱地位了。先是国家高层领导公开表态:

“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针对当前出现的下行风险,我们已出台一些政策,正在考虑新的举措,努力改善行业的资产负债状况,引导市场预期和信心回暖。”

再是中央财办趁热打铁,表示要:

“充分认识到房地产行业的重要性。”

房企圈子一片欢腾,连一向谨慎趋势悲观的行业吹哨人,大佬郁亮都直言:

“政策面的向好的力度、广度都超出了预期和想象!”

最主要的经济工作会议,直接给2023年的楼市定了调:

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

作为下一年全国经济发展和政策走向的风向标,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会议无疑是社会各界都关注的重要会议,会上的内容基本确定了明年的政策方向。

回到这次的会议上来看,除了常规的“房住不炒”之外,在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其他方面,会议也做出了明确指示。

要促进房地产市场预期修复,还要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更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等消费。

其实这也是无奈之举,今年前三季度分别只有4.8%、0.4%、3.9%,平均下来只有3%多一点。第四季度由于疫情,可能还不到3%,全年算下来远远达不到5.5%的预期目标。

达不到这个目标也就算了,今年2季度美国的增速达到2.9%,超过了中国的经济增速,而预计美国今年全年的增速在2.2-2.4%左右。

中美的经济增速已经处于同一水平线。

因此,如何恢复经济,重回中高速增长成了明年最重要的事!真正意义上的头等大事!

简单来说:2023年重点在于经济恢复,而经济恢复的重头戏在地产!

02

各地出手救楼市?

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不只是说说而已,人家还是实打实的支柱。

我国有一个标志就是该行业对GDP贡献超过5%就认定为支柱产业。2018年,我国房地产业增加值为5.98万亿元,占GDP的6.65%。经过不断的政策调控到2021年,其中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6.8%。今年的具体数据还没有出来,即便房地产行业如此惨淡,但是对GDP的贡献还是不会低于5%。

5%看上去不多,但实际上只统计了单纯的房地产业,而与地产关联度最大的建筑业,可是占了14%以上!

还有占了地方上财政半壁江山的土地收入,还有钢材、水泥、玻璃等基础制造业,还有装修、家电、金融保险、仪表等相关产业。

甚至可以说:地产兴则百业。

就比如今年上半年,我国家电市场零售规模3389亿元,同比下滑9.3%。传统品类如彩电、空调、洗衣机、厨电等出现不同程度下滑,根本还是受地产景气度的影响。

但现在要稳增长、要靠楼市重启经济有个特别尴尬的事。

每每说到搞经济,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把话题聚焦到如何恢复房地产投资,如何刺激内需消费……

但刺激内需有个难以突破的瓶颈——老百姓没钱!

更具体来说是:有钱的人没预期,没有钱的买不起。

那么如何盘活增量、激发存量就成了问题。

地方上想的办法是,搞增量咱们暂时没办法,盘活下存量还是有手段的。因为这个市场总有人能够买得起,那就先想办法来一出“应买尽买”。

这几年,房地产市场最大的变化是:中国房价一直涨的信仰被动摇了、打破了。

想让大家重建信仰,或者部分重建信仰,难度比较大,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不过再难也得做,各地的做法普遍是先松绑,试一试。

最先动起来的是部分经济基础比较强的二线城市。第一个全面松绑的,是佛山。12月10日起,禅城祖庙、南海桂城、顺德大良不再限购,佛山成了首个全面取消限购的强二线城市。

随后不久,南京突然高调宣布:外地人购房不再需要社保和个税。

这几乎相当于 不再执行限购政策。

再来就是厦门岛外宣布不再限购,外地人可买一套。这是厦门第二次针对岛外的放松调控了,不过上一次还需要6个月以上的社保,这次干脆取消了社保要求。

另外,武汉也宣布二环外全部解除限购,首套只需要2成首付,二套只需要3成首付。

说白了就是地方带头的一场年底大促销。

除了二线城市,一线中的广州率先取消二手房参考价。

很多网红小区二手房参考价的提示已经全部消失了,之前热门板块的房子全部都恢复了市场价。

由此,不难看出一个趋势:起始于2010年并不断加码的一系列限购、限贷、限价、限售等等政策,将从2023年起一项一项逐步废除……

不管是房企的促销还是楼市调控都还会继续放松,现在各地放开限购限贷已如期上演。

这一切,都是为了明年重启楼市做的铺垫,大的要来了!

03

到底该拿房地产怎么办?

重申“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正在考虑新的举措”,已经说得不能再直白了。

楼市肯定要救的,救楼市就是要稳经济。

很多人觉得楼市现在铁定不行了,救了也白搭。

其实这是个误区,认为楼市的需求不能被创造,实际上楼市时时刻刻都在创造需求,这跟经济增长无关,甚至跟人口增长无关。

宏观经济与宏观人口的确能够影响宏观楼市,但并不妨碍楼市在微观层面不断创造需求。因为房子不会过剩,它甚至都不需要拆出需求来,只需要转移公共服务,就能产生新的需求。

比如一个人在某某新城买了一套新房,住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没有就业,没有医院,没有学校,愠慢的,有人搬走了,紧接着,商业、街边小店也都逐渐关闭了。

再过一段时间,连水申都开始不稳定,物业也撤了,请问他搬不搬?

搬.....这不就有新的需求了?

然而如今楼市之所以出问题,就是因为整个利益链条上,从前端的地方、城投、开发商到终端的居民户,都欠债太多。

正常来说,楼市的周期和人口周期高度重合,所以波动没那么大。但我们赋予商品房不同的金融工具后,楼市其实就是债务,楼市的周期也就和债务周期高度绑定。

负债这东西用的时候爽,还债的时候就难受,毕竟是把明天的钱挪到今天来用。今天借了钱,用来投资或者消费,但到了还债周期你又不得不压缩日常消费,节衣缩食来偿还债务。

借钱的时候,扩张;还钱的时候,收缩。这也就形成了由债务周期带来的经济周期,楼市也是如此。

楼市不断地制造债务,负债高,尤其是居民部门的杠杆率高,导致了现在内需不振的问题,内需又进一步影响供给。

因此,这就有个矛盾。在这个特殊时期,拉动经济依赖地产;但如果再继续给房地产加柴加火,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都是风险,一个是负债风险,一个是民生风险,另一个是房地产挤压实体产业带来转型风险。

走到这一步,房地产要面临的问题并不是“稳”而是“改”!不如借着疫情带来的危机,开启“二次房改”

对楼市房改,很多人最熟知的是1998年,这次房改开启了楼市的发展趋势,更解决了很多人的住房问题,楼市迎来了商品化。

但一次房改走到今天,已经出现了各种问题:房价高、普通人买房困难、楼市相对过剩、地产分配不均衡等等。到了必须要改,不得不改的地步。

二次房改要怎么改呢?其实可以走一条“双轨制”道路,实行商品房与保障房的双轨发展,具体也就是新加坡的“组屋”思路

——整个房屋从规划、建设到销售全由政府的“建屋发展局”一手包办。房子不能在市场上流通,只能卖给政府。而高收入者必须去买商品房,也正是这些人支撑了新加坡的高房价。

从而改变商品房的地位,让刚需的人有房住,让住房有了更多的选择;同时,又保障商品房市场不会完蛋。

并且从短期来看,如果每年新建1000万套保障房,套均面积80平方米,套均投资30万,这就意味着每年直接投资3万亿。

这么大规模的新增投资,必然会带动关联投资,释放更多的刺激。

即便按照保守情况估计,保障房承接了目前一部分已有的房地产需求,带来的新增投资也能有4万亿-5万亿规模。

这意味着,房地产投资领域在一年内净增30%-40%,这会带动GDP 3%的增长,能解决短期经济重启的问题。

维持房价不塌方式坠落,同时要让普通人买的起房,并且通过建设保障房重启经济,一举三得。

以后就算是地产受周期影响,出现剧烈波动,对普通人的影响也不大了;我们的经济也能逐步摆脱对于地产的依赖,沉淀在楼市的资金也可以慢慢流向其他地方。

当前的时间点上,与其用大量的精力再去稳地产,不如趁着这个机会搞一次大的地产改革,真正地去解决这个重大民生问题。

关键词: 房地产市场